第76章 见体照明本自在,即心不迷智通达(1/2)
战争结束以后,由于萧晟通敌的证据充足,联军东西两面陈兵象成国边境。萧晟迫于压力,宣布退位,让位给儿子萧敬腾,他自己也在女王的运作下,于鹿泉寺出家了。萧敬腾和云梦国新王熊镜博在鹿泉山封王台受封的日子,就在次年的清明节。
到了这年清明节,鹿泉山帝师坛热闹非凡,除了各国的国王,还有各国陪同的公子公主来游玩的。姜逸仙看见妙成凤腰间的“道妙”玉佩,说道:“听说你们国家以道治理国家,国王不是家天下的制度,可真了不起”。他正说着,忽然有人推了他一把,是妙成龙,说道:“走,我们去鹿泉寺听听法你就知道了”。
妙成凤走在最前面,姜逸仙总是贴着她走,问道“公主今年多大了?”,妙成凤回答道:“十七了,你呢?”。姜逸仙回道:“我今年二十,比公主大三岁呢,去年公主来我军帐,我就知道公主不是一般女子”。他俩正聊着,魏子涵抢道:“我看公子是看上我家凤姐了吧,贴的这么近”,姜逸仙不好意思的退了退,盛施圆和妙成龙,盛施柔走在一起,也不说话。
来到鹿泉寺,他们带着姜逸仙一起学了《妙法西域记》的第二十六记,记录如下:
问:经书上有“知见不见,斯即涅盘;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的句子。也常闻菩提真如自性与无明不能分别看待,觉悟去掉知见为明,迷执概念定义为无明,即为菩提的一体两面,是否如此?
答:若言“一体两面”,则菩提自性当兼具真如妙明与无明。一块石头,你硬要说它是树苗或者其他什么的,石头永远是石头,它也没有沾染你如此无明的知见变成树苗呀。同样的道理,怎么能说真如妙明的自性兼具无明呢?山河大地、烦恼嗔怨、爱乐取舍等,皆众生知见,非实相无明,若实相无明,那你如何明了“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呢?故真如妙明自性,恒常唯一,本无染净。
问:既言真性与世间真相恒常唯一,非是无明,那因无明而升起的生死及万相,就和菩提没有关系了呀?
答:菩提自性,自照圆满,众生所说世界,为如来如是照见菩提妙明,还是以己见己而已,此“见”体亦可照见无明,也就是说众生起了知见,此见体就照见众生起知见的法义。通透的讲,就是“见体”不仅能照明物的概念成就物相,还能照明众生的概念成就众生,众生相即无明相。在这些圆满的照见中,它自己照常不动,然众生于妙明中刹那出妄,是因为六根续业所致,实际上六根时时在灭处,唯妙明为然。但众生执“业感”刹那相续,让众生却处处遗明着相而说有,处即妄立,世界就立,照性迷转。若有人能于六根处明“见”亡所,则寂照复归圆满。所以说,“无明”也是概念,来定义众生颠倒。此共业,众生同分,故处处妄界立所,以安居身体。对立知见,以安居“我”相。
我感悟道:无明即是假名,与山河大地,酸甜苦辣并无本质差别,皆是明立,如同眼病人看空有花。然此“见体”,本无生灭,常照妙明,众生执业续感,照感见生,妙明出妄,色声等类如是呈现,如果众生不执业立“是”,那也就不会有这“如是”的呈现了,无上菩提,怎么会不能圆妙清净呢?所以,只要把“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放下了,也就是涅盘境了。
答:如是,如是,我之所以答如是,是因为你感悟的当下皆是菩提如是照见妙明。如此,以平等无分别智示人,令其离执说“是”,这样的“是”是明白的“是”,众生就不会再颠倒妄迷的,也不会再认为山河大地为本有而贪执了。
问: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同属“知见所立”,分别犹存,仍属贪执,何以能救度众生?
答:极乐世界,亦不能脱离如来藏中“地水火风空见识”的七大元素而建立,若此娑婆世界,众生不再以杀盗淫为根本,那和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呢?世间万相皆为“法界”显现,所谓“世界”不过假名施设。法性妙明,了障即空,如此就是见山河大地,疼痛舒痒,酸甜苦辣,也是寂照妙明清净。极乐世界亦复如是——见极乐即见妙明元心,是众生知见分别故成种种差别。从浅处论,此法门能令众生离贪执之缚,得究竟归处,岂曰无益?
问:我欲见阿弥陀佛国土,当于何处得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