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车厢(1/2)
首先是建议熊木他们对车辆的改造,或者说用车辆来形容已经不合适了,他要的是专门用于运输货物的车厢,结构很简单,前后各一组轮子,由于有轨道的铺设,不需要经历较大的坡度和跨越复杂的地形,相对的,轮子也不用制作太大,那制造的难度就降低了,整体的性能也能有较大的提升。
前后一组轮子的设计,就不用在行驶中还要考虑车辆的平衡,节省下来的畜力,能够更好地用于拉动车辆行驶。
其次是车厢的载重,要比车辆多很多,这样一次性就可以运输更多的物资,大大节省部落族人的时间和人力消耗。
当然具体能够节省多少,还是要看木质轨道铺设的情况,以及对车厢的改进效果。
还有就是熊洪准备使用多匹牲口来拉动车厢的方式,提升动力。
现在的车辆,无论拉人还是载物,基本上是一个牲口拉一辆,最多是两个牲口拉一辆。以部落最常见的牛车为例,连接、拉动车轴的车辕,最多容纳两头牛一左一右地拉着,就像部落耕地使用的“二牛抬杠”一样。
并不是熊洪不想提升拉车牲口的数量,只不过要是想要四头牛或者更多牛来拉动车辆,就需要对车辆的结构进行改造,比如加长车辕或者用更多的缰绳,这样操纵起来的难度就成倍地增加,而且如何使这四头牲口之间相互配合,也是一个难题。
但拉动车厢就不同了,车厢上并没有设置车辕的部分,而是用绳索直接套在轭上,这样就不用拉车的牲口默契配合,也就能容纳更多的牲口来拉。
况且两条轨道之间的通道相当于一条平坦的田间道路,牛、马行走在上面,也是非常舒适的,不用担心被绊倒。而且沿着轨道间的空地行走,无形中也限制了这些牲口调转方向,这样就能更好地操纵,让牲口拉动后方连接的车厢数量,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也可以是两个甚至更多。
还有就是对车厢的操控,如同马车一样,这些车厢也需要族人在上面进行操纵,防止轨道破损或者其他情况引起脱轨,在发现不对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刹车,防止危险的发生。
但车厢的刹车和马车的刹车还不一样,马车是单独的厢体,操控性当然更简单一些,而运输的车厢可能不止一节,动力来源更是来自前方。没有车辕限制的牲口,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停止,那对操纵人员的要求就更高,第一节车厢的人员紧急刹车前,必须及时将信息传到后面的车厢,由后往前逐次刹车才行,否则极有可能造成碰撞事故。
“这样,我就提这么多的想法,今天的空车测试很成功,你们把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再仔细思考思考,看一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还是那句话,看问题一定不要只看问题本身,还要看的更宽想的更远。”
熊木等人认真地听着熊洪的教诲,而经过今天的实地测试,外加族长提出的问题和思路,这些工匠的脑袋里,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和改进的意见,只等着思索后,再进行讨论和实际论证。
……
没有理会熊木等人的激烈讨论,熊洪回到宗庙,他也需要对今天想到的一些事情寻找方法解决。
首先是看到熊木用于测量拉力大小的办法,部落虽然规定了物体的长度、重量和体积,但对于更精确的温度、拉力、时间的测量方法,却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但熊木用弓的形变来测量不同的拉力,这倒是让熊洪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便是没有拉力计,没有弹簧,用原始的办法,也能测量出来这些力的大小。
所以熊洪还是决定用熊木的这种办法,以部落的弓为原型,设计一种专门用于测量拉力大小的器材。今天使用的弓,测量空车大概一百来斤倒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是测量满载的车辆,估计就会把弓给拉断。
所以熊洪设计的拉力测量工具,就在弓的基础上,在弓臂上固定上一根结实的木棍,并从中间往两边,拴上由鹿筋制成的具有弹性的绳索,并且将原本麻绳制成的弓弦,换成更粗的绳索。
为了更方便地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弓臂上还额外加装了另一根木棍,用于测量两侧弓臂间的距离,距离越短,承受的拉力就越大,而且木棍上还刻上了刻度,并标记了最大拉力,超过了这个最大拉力,就要停止测试,不然就会造成测量器材的损坏。
有了这个工具,经过挂载重物的测试比较,就可以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
其次是对车厢设计的思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