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流放怀孕被分家?父不详,母越强 > 第621章 一文两文不嫌少,一贯两贯不嫌多

第621章 一文两文不嫌少,一贯两贯不嫌多(1/2)

目录

沈清棠看见大山谷的人,有的人背上背着两捆麦穗,有的人背着四捆。

要一直从地里把小麦从地里背回场院。

沈清棠悟了。

不是古人不懂怎么省事。

只是他们太穷。

相反,他们用的笨办法,是能提高他们劳作效率的。

郑老伯又指着铡刀铡小麦穗的人,“他们把小麦穗铡下来,是为了这样方便打麦粒。”

秦征的人恰好在敲麦穗。

从铡刀上铡下来的麦穗平摊在地上晾干后,就要开始打麦粒。

打麦粒用的东西,沈清棠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反正郑老伯喊呱哒板。

呱哒板是一块长约一尺半,宽高各为十公分的木头,一端带个把手。

人握着呱哒板的把手,把一小撮麦穗放在脚下平铺的布包袱上,高高的扬起手再重重落在小麦穗上。

如此反复敲打,把小麦粒从麦穗上脱下来。

和沈清棠让牛拉着石滚子在小麦上压,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代本来就对耕牛有管制。

老百姓自已日子都艰难,哪来的银钱买牲口?

大多数人收秋都跟秦征的人差不多。

人力把小麦从地里背回家,晾晒后用呱哒板打。

条件好点儿的把小麦从地里背到路边,再用独轮车往家里推。

有牛车的人家才是少数。

郑老伯犹豫了下,又补了一句:“棠姑娘,我说句实话,你别生气。我家以前有耕牛也不敢和你这么收。掉的麦穗太多了!

昨天张家媳妇儿在你家地里拾荒都拾了一背小麦和一筐黄豆。

之前重税的时候,你这么浪费,交完税就没得吃。”

沈清棠:“……”

想了想还是没解释。

这个山谷毕竟特殊,这里说都是自已人也不为过。

若是换成刚来北川那会儿,牛车拉着小麦从地里走,还得留个人在地里拾掉在地里、路上的麦穗。

如今条件好,沈清棠就想睁只眼闭只眼,让村民拾荒。

落在地里的粮食,主家明确不要了,其他人去捡,就叫拾荒。

不过郑老伯又说了一个原因。

其实还是穷。

不管怎么说,沈清棠这一队人效率要高的太多。

秦征那边的人一亩地还没打完,沈清棠这边已经把大豆和小麦都压了一遍。

整个打场过程要分好几遍。

第一遍压完后,要把干净的小麦秆和大豆杆都挑到一边进行晾晒,准备二次碾压。

最下头沉底的是脱粒完的小麦和黄豆。

然后把小麦和黄豆各自收到小边,等着扬场后,就是能售卖或者直接吃的小麦、大豆。

再次晾晒过后,把小麦秆和大豆杆铺成圆环状,进行碾压。

直到小麦穗上再无颗粒脱落。

黄豆也一样。

给小麦和大豆脱粒的过程,两队有差距但是差距不算大。

真正的决胜局在水稻。

水稻跟小麦和大豆不一样,水里生水里长,晾晒过程要长些,脱粒起来也更麻烦。

就算是同样用呱哒板敲,效率也会比小麦和大豆更慢。

因为不是那么容易脱落。

秦征需要等水稻粒干到自然脱落才能敲。

这样脱粒率才足够高。

而沈清棠等到打稻机做好后,运到谷里支在场院里,就准备开始脱水稻。

彼时正值中午休息,很多人出于好奇都跑到场院来看沈清棠弄回来的打稻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