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九十三)(2/2)
回到学校之后,林小华就想着尝试写一写身边人物,林小华想起了和李月华一起去小店小学给学生上课的经历,李月华的二叔在条件艰苦的学校里坚持了19年。在那19年里,李月华的二叔除了寒暑假之外很少回家,他用心教导每一个孩子,用知识点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未来。林小华深受感动,决定以李月华的二叔为原型,写一篇感人至深的报道,记录这位平凡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
不过在这之前,林小华还是和李月华进行了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了她二叔娥经历,又电话联系了小店小学的几位老师,详细询问了李月华二叔的教学点滴和生活细节,且经过了李月华二叔的同意,于是,林小华开始了新闻处女作的创作过程。
学校有计算机课,晚自习之后还对学生免费开放,林小华就开始自学电脑打字、文字排版这些技巧,并且申请了自己的腾讯qq,还通过刘老师添加了安城日报编辑为好友,就稿件创作思路提前和编辑进行了交流。从稿件的初稿完成,到安城日报记者的修改指导,林小华不断打磨文字,反复推敲细节,力求故事细节真实感人。
林小华始终记得,李月华的二叔为了把课上好,每学期都和科任教师一起自制了很多教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学具,让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也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林小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由废旧纸壳制作的钟表模型,虽然很简陋,却精准地演示了时间的流转,仿佛象征着李月华二叔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稿件几经修改,林小华决定把稿件电子版先发给刘老师审核,刘老师看到后,非常满意,认为文章情感真挚,细节生动,建议在篇幅上稍作缩减后即可投稿。林小华按照刘老师的意见再次修改,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信心。
林小华将修改后的稿件发送给安城日报编辑,不久便收到回复,编辑对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优化建议。林小华仔细揣摩,再次调整,最终定稿。几天后,这篇报道在安城日报上刊登,反响热烈,许多读者被李月华二叔的故事深深打动。
那篇稿件发表之后,市教育局局长和西城县主要领导亲自前往小店小学慰问李月华的二叔和学校老师,赞誉其为教育事业的楷模,并表示市委市政府将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待遇,确保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天下午刚下课,学校安保处保安到教室通知林小华有人找他,林小华心中一惊,急忙赶到校门口,只见二叔来到了学校门口,他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对林小华表示感谢。
“小华,你那篇报道出来后,我和我们学校一个老师的小学副高职称都通过了,这次来市里,一来是代表学校老师来感谢你,再一个市里一家企业给我们捐了不少东西,我也来亲自感谢。”二叔感激地说。
“二叔,您在山里的小学坚持了那么多年,真的很值得我学习,以后毕业了,我也会去那样的学校工作。”林小华眼眶微红,坚定地看着二叔,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
“刚好,月华也要来了,我请你们吃饭去。”二叔开心地说。“转眼我也从这个学校毕业整整19年了,真的好快啊!那时候月华还没有月华,现在月华也上一个学校了。”二叔深情的说,“你俩都要加油!争取成为最优秀的乡村教师!”
林小华和李月华微笑着点头答应,刚好李月华也走出了学校,三人并肩走向学校门口的小餐馆,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他们脸上的喜悦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