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光纤缠古槐,篝火裂冰屏。 竹影筛新月,乡愁刻未停。(1/2)
老槐树的影子在智能路灯的光晕里摇曳,像支离破碎的墨汁滴在宣纸上。一尘站在村委会的露台上,望着这个被光纤与稻香同时包裹的村庄,喉结上下滚动着。他左手握着的智能平板还在闪烁,那是县里刚下发的《智慧乡村示范点验收标准》,右手无名指上的老茧却摩挲着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竹编蝈蝈笼——那笼眼密得连月光都漏不过,却漏得下三十年的光阴。
\"啪!\"青花瓷茶盏在八仙桌上炸开,飞溅的茶水在智能温控系统制造的恒温里迅速凝结成冰晶。\"你们要把祖祠改成AR体验馆?\"老族长李茂山拄着紫檀拐杖的手青筋暴起,拐杖头磕在青石板上的脆响惊飞了檐角的铜铃铛,\"当年日本人烧祠堂,是你们太爷爷用命护住的牌位!\"
一尘的喉结又动了动,他看见茶水在桌面上蜿蜒成诡异的符号,像极了父亲临终前用最后力气在病历单上画的符咒。\"叔公,游客在App上预约的沉浸式体验,能比清明烧纸钱更让祖宗们舒坦?\"他故意把\"祖宗\"两个字咬得极重,瞥见年轻村官小林在会议记录本上飞快划动的手指突然顿住。
\"放你娘的狗屁!\"李茂山突然抄起拐杖,智能感应门却在这时自动开启。穿汉服的网红主播们鱼贯而入,她们发间别着的LEd簪花将祠堂照得如同霓虹灯牌。\"各位老铁,这就是我们要复原的茅山涡村古礼堂……\"
拐杖终究没有落下。老族长看着那些在祖宗牌位前搔首弄姿的年轻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他腰间的智能健康手环开始闪烁红光,祠堂穹顶的智能喷淋系统却在这时启动,细密的水雾将檀香与脂粉香搅作一团。
张婶的腊肉在智能炒菜机里翻滚时,她总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暴雨夜。那时丈夫还在煤矿,她抱着高烧的女儿在漏雨的灶台边熬姜汤,铁锅里的热气模糊了窗外的雨幕。现在这口德国进口的珐琅锅,连火候都能精确到0.1度,可女儿在硅谷发来的视频通话里,总说闻不到\"妈妈的味道\"。
\"张姨,系统检测到您这次盐分超标2.3%。\"厨房AI的机械音突然响起,正在切葱花的小孙女吓得切破了手指。血珠滴在智能菜板的抗菌涂层上,像朱砂落进宣纸。
\"滚!\"张婶抓起锅铲砸向摄像头,铝制锅铲在防爆玻璃上撞出清脆的声响。她突然想起上周在老年大学,王老师教他们用VR眼镜看故宫,那些金銮殿的龙椅在她眼前飘来飘去,就是坐不稳当。
门廊的风铃响了。穿唐装的游客们举着自拍杆涌进来,他们脖子上挂的智能导览器正在播放张婶家的\"非遗腊肉制作工艺\"。有个戴眼镜的男人突然凑近灶台:\"大娘,能让我们采集些炊烟数据吗?这对我们的空气监测模型很重要。\"
张婶攥着锅铲的手突然松开。她看着炊烟在智能排风系统里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突然想起女儿说硅谷的实验室里,连眼泪都能合成。
王大爷的竹编铺子亮起3d投影灯时,老鼠正在啃食他珍藏的《考工记》线装本。这本乾隆年间的手抄本,是他用三亩上等水田从盗墓贼手里换来的,如今却成了智能古籍修复系统的扫描样本。
\"王师傅,系统建议用碳纤维材料替代竹篾。\"研究生实习生小周推了推眼镜,他胸前的工牌闪烁着\"智慧乡村001号志愿者\"的霓虹字样,\"这样能降低80%的破损率。\"
王大爷的烟斗在青石板上磕出火星。他想起十二岁那年,师傅把竹刀塞进他手心的温度。那时师傅说:\"竹子有魂,得用手去听。\"现在他的手指在智能编织机上跳着华尔兹,那些纳米传感器能感知到最细微的张力变化,却听不见竹丝断裂时的哀鸣。
夜市突然骚动起来。穿汉服的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奔跑,他们手腕上的智能手环亮起紧急警报——前方五十米有\"非遗皮影戏体验区\"。王大爷跟着人流挤到广场时,正看见自己的关门弟子小六在操控机械臂表演《哪吒闹海》。那些用稀土永磁材料制成的皮影,在激光投影下美得像外星生物。
\"师父,这叫数字非遗!\"小六回头时,王大爷看见他后颈处贴着的智能镇痛贴——那是常年握刻刀留下的职业病。老匠人的烟斗突然灭了,他想起师傅临终前吐在《考工记》扉页上的那口血,像极了此刻天边将落的残阳。
插秧机器人排着整齐队列驶过水田时,老李头正蹲在田埂上喝散装白酒。他脚边的智能驱虫器嗡嗡作响,却赶不走那些盘旋在记忆里的绿头苍蝇。
\"老李叔,监测到您情绪波动异常。\"农业AI的提示音在耳麦里响起,\"需要为您预约心理疏导吗?\"
老李头突然抓起把烂泥摔向最近的那台机器。泥巴在钛合金外壳上炸开,露出背看到的褥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