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特种兵重生回到校园 > 第143章 盛会前夕的和弦与杂音

第143章 盛会前夕的和弦与杂音(2/2)

目录

“他们这是在制造焦虑,把音乐治疗变成科技竞赛。” 李洁看着手机上的争议帖子,语气里透着无奈,“现在连泰国教育部都来询问,要不要在公立学校试点他们的设备。”

叶凌却出奇地冷静,他带着团队开始走访各国使馆、文化机构,用最朴素的方式传播理念 —— 在马来西亚的街头,他们带着孩子用椰壳琴演奏;在越南的水上市场,阿泰的竹筒鼓节奏与划船声共鸣;甚至在曼谷的贫民窟,他们用铁皮桶和塑料瓶举办了一场震撼的 “垃圾音乐会”,吸引了上千名观众。

离盛会开幕还有十天时,国际协会代表终于抵达泰国。叶凌带他去的第一站不是筹备中的会场,而是班兰村的音乐治疗课。夕阳下,孩子们用刚收割的稻草扎成乐器,阿明闭着眼睛,用棕榈叶琴弹奏着自编的曲子,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蛙鸣,与琴声形成奇妙的和声。

“我好像明白了。” 代表摘下墨镜,眼眶微微发红,“科技是工具,而你们在守护的,是音乐的心跳。” 当晚,他连夜发回总部一份报告,标题是:“当我们谈论音乐治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盛会开幕那天,清迈的古寺被千万盏竹灯照亮。主舞台是用各国捐赠的废旧乐器搭建的拱门,越南孩子的水琴、马来西亚的手鼓、泰国的竹筒鼓依次排列,宛如一道声音的彩虹。当卡洛斯带着阿泰敲响第一声鼓点时,寺庙的钟声与远方的山风恰好应和,仿佛天地都在共鸣。

“未来旋律” 的团队也来了,他们站在人群中,看着舞台上没有华丽服饰、没有智能设备的表演,表情从不屑逐渐转为震撼。当各国孩子手拉手唱起用十几种语言改编的《友谊地久天长》时,一位 “未来旋律” 的技术总监突然走向叶凌,低声说:“我想给你们的竹筒鼓做个声学改良,不改变本质的那种。”

盛会结束后,国际协会宣布设立 “传统与创新融合基金”,首批资金直接拨给了班兰村的音乐治疗学校。而 “未来旋律” 也出人意料地提出合作,愿意为偏远地区提供低价智能设备,但前提是 —— 必须保留当地音乐元素的编程权限。

月光下,叶凌看着孩子们在寺庙广场上追逐,阿泰把竹筒鼓借给了一个马来西亚女孩,两人正用手势交流节奏。李洁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水:“你好像一点都不担心竞争。”

他望着漫天繁星,想起祠堂壁画上祖先们手拉手唱歌的图案:“真正的音乐治疗,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这些孩子,有人喜欢竹筒鼓,有人喜欢智能琴,只要能让他们听见自己的声音,就是最好的答案。”

晚风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不知哪个孩子又弹起了棕榈叶琴。这一次,旋律里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 —— 那是历经风雨后,对音乐本质的真正领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