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0)藏府病症对照表:从脉浮大到身色青赤的警示(2/2)
2. 喘不休者:喘是指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在中医看来,喘症多与肺脏功能失调有关。当肺脏受到严重损害时,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导致气机不畅,患者便会出现持续不断的喘息。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面对这样的病情,医者往往会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通过药物等手段缓解患者的急性症状,如止汗、平喘等,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
对于病情危重,脏腑功能衰竭的描述往往充满了深刻的意象与哲理。“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便是其中的经典描述。
我们来解析“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这一句。这里的“阳反独留”可以理解为阳气(在中医理论中,阳气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温暖)在身体某处异常积聚,无法正常运行。当阳气过于旺盛,而阴气无法与之平衡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异常状态。“形体如烟熏”则形象地描述了患者皮肤色泽晦暗,如同被烟熏过一般,这往往是由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所致。而“直视摇头”则可能是心神失守,无法自主控制眼神与动作的表现,进一步提示了心脏功能的严重受损。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藏神,当心脏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血脉瘀滞,神志不清等症状,因此被称为“心绝”。
接下来,我们再看“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这一句。这里的“唇吻反青”指的是口唇颜色发青,这通常是由于体内气血瘀滞,尤其是肝血瘀滞所致。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口唇青紫等症状。“四肢习者”则可能是指四肢肌肉出现萎缩、无力,甚至无法自主活动的表现。这往往是由于肝血不足,无法滋养四肢筋脉所致。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藏血,当肝脏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筋脉失养,四肢无力等症状,因此被称为“肝绝”。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病情危重,脏腑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往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做出判断。“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便是中医对脾肾两脏功能衰竭的经典描述。
首先,我们来解析“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这一句。环口黧黑,指的是口唇周围皮肤颜色发黑,这通常是由于体内气血瘀滞,尤其是脾血瘀滞所致。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当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时,就会导致气血瘀滞,口唇周围皮肤颜色发黑。而柔汗发黄,则是指汗液颜色发黄,这可能是由于脾湿内蕴,湿热熏蒸所致。当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运化水湿,就会导致水湿内停,湿热内生,汗液发黄。因此,当患者出现环口黧黑,柔汗发黄的症状时,往往提示着脾脏功能已经严重衰竭,被称为“脾绝”。
我们再来看“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这一句。溲便遗失,指的是大小便失禁,这通常是由于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在中医理论中,肾主水,司二便,当肾气虚弱,固摄无权时,就会导致大小便失禁。狂言,则是指患者言语混乱,胡言乱语,这可能是由于肾精亏损,心神失养所致。目反直视,则是指患者眼神呆滞,目光直视而不转动,这往往是由于肾气衰败,无法滋养目睛所致。因此,当患者出现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的症状时,往往提示着肾脏功能已经严重衰竭,被称为“肾绝”。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对于脏腑功能衰竭的判断,是基于对患者整体病情的全面分析,而非单一症状的出现。同时,中医也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以恢复脏腑功能,改善病情。
原文: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当人体某个脏腑的阴阳之气出现严重失衡,甚至达到“绝”的程度时,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便是中医对阴阳失衡导致死亡的经典描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阴阳前绝”的含义。在这里,“前绝”可以理解为某一脏腑的阳气或阴气先于另一脏腑的阴气或阳气而衰竭。中医认为,阳气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温暖,而阴气则代表着滋润与宁静。当某一脏腑的阳气或阴气严重衰竭时,就会影响到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威胁到生命。
接下来,我们来看“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这一描述。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某一脏腑的阳气先于阴气而衰竭,随后阴气也逐渐枯竭,那么这个人就会死亡。这是因为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源泉,当阳气衰竭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阴气的枯竭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影响,使得人体无法再恢复阴阳平衡,最终导致死亡。
至于“身色必青”这一症状,中医认为青色与肝有关,代表着寒、痛、瘀等病理变化。当人体阴阳失衡,阳气衰竭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这些瘀血在体内积聚,就会使得皮肤颜色发青。因此,“身色必青”可以作为阳气衰竭、阴阳失衡导致死亡的一个外在表现。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当阴阳之气出现严重失衡,甚至达到“绝”的程度时,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你提到的“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便是中医对阴阳失衡导致死亡的另一种经典描述。
“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的含义。在这里,“阴气前绝”指的是某一脏腑的阴气先于阳气而衰竭,而“阳气后竭”则意味着随后阳气也逐渐枯竭。中医认为,阴气代表着滋润、宁静与收藏,而阳气则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温暖。当某一脏腑的阴气严重衰竭时,就会影响到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使得阳气失去制约,进而出现亢进或衰竭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看“其人死”这一结果。当阴阳之气严重失衡,无法再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时,就会导致死亡。这是中医理论中对病情危重、阴阳失衡导致死亡的深刻认识。
至于“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这些外在表现,中医认为红色与心有关,代表着热、火等病理变化。当阴气衰竭,阳气亢进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加速,热邪内生。这些热邪在体内积聚,就会使得皮肤颜色发红,尤其是腋下和心下部位更为明显。腋下温、心下热则进一步提示了体内热邪的亢盛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对于阴阳失衡导致死亡的描述是基于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在实际临床中,医者需要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同时,中医也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以恢复阴阳平衡,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