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平脉法(2/2)
这些脉象特点,是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诊察脉象,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原文: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这句话描述的是脉象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在古代,人们使用漏刻来计时,水下百刻即为一昼夜的时间,也就是说,脉象在这个时间段内会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循环。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这里的“寸口”指的是中医诊脉时常用的部位,也就是手腕桡侧的动脉搏动处。在这个部位诊脉,可以观察到脉象的虚实变化,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虚脉通常表现为脉象无力、搏动微弱,而实脉则表现为脉象有力、搏动明显。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这句话描述了脉象变化与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脉象的变化,正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当阴阳失衡时,脉象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医理论中的脉象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同时受到阴阳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虚实以及阴阳失衡的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原文: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风则浮虚”,在中医理论中,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虚。浮脉指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同水面漂木;虚脉则是指脉象细软无力,按之空豁。风邪致病,往往起病急、变化快,脉象浮虚正是其特点的体现。
“寒则牢坚”,寒邪侵袭人体时,脉象会变得紧而有力,如同被牢固地锁住一般,故称为牢坚脉。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凝滞、收引的特性,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变得紧张有力。
“沉潜水滀”,这里的“沉潜”指的是脉象深沉难触,“水滀”则形象地描述了脉象如同水蓄积一般。这种脉象通常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有关,如水肿、痰饮等病症,脉象往往沉而有力,反映了水湿内停、气血不畅的病理状态。
“支饮急弦”,支饮是指水饮停聚于胸膈之间的病症,此时脉象往往急而弦。弦脉是指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反映了肝气郁结、气血瘀滞的病理状态。在支饮病症中,弦脉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需要积极治疗。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这句话描述了脉象与疼痛、热烦等症状的对应关系。脉象跳动明显,往往与疼痛有关;脉象频数(即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正常范围),则往往提示体内有热邪,表现为烦躁不安等症状。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句话强调了中医诊断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实际诊断中,有时脉象与病症之间并不完全对应,这时就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病因、病机、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原文: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三部九候”理论,以及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疾病所在和性质的方法。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三部不同,病各异端”这句话。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脉象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上、中、下三焦。每一部的脉象都反映了相应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因此,不同部位的脉象异常,往往提示着不同脏腑的疾病。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句话,则是在强调脉象的异常变化对于诊断疾病的重要性。无论是脉象过于亢进(太过),还是脉象过于微弱(不及),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这些异常变化,需要医生仔细审查,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所在。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这句话,则是在提醒我们,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诊断疾病时,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脉象变化,还要深入探究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
“审查表里,三焦别焉”这句话,则是在强调中医诊断中的整体观念和层次分析。通过审查脉象的表里变化,我们可以判断疾病是发生在体表还是体内,以及疾病在三焦中的具体部位。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这几句话,则是在描述中医诊断的高超技艺。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诊察脉象,了解疾病所在,然后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这种高超的技艺,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
最后,“为子条记,传于贤人”这句话,则是在表达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和传承,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三部九候”理论,以及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疾病所在和性质的方法。中医诊断需要整体观念、层次分析,以及高超的技艺和长期的实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