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6章 (25)大柴胡汤

第6章 (25)大柴胡汤(2/2)

目录

4. 半夏(洗):半升。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湿咳嗽、呕吐反胃等。洗半夏意味着在入药前进行了清洗处理,以去除杂质。在此方剂中,半夏可能有助于化痰湿、止呕吐。

5. 生姜(切):五两。生姜具有发散风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切生姜意味着将生姜切成片或丝,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在此方剂中,生姜可能起到发散风寒、辅助半夏止呕的作用。

6. 枳实(炙):四枚。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食积停滞、胸膈痞满等。炙枳实意味着将枳实用火炒制,以增强其药效。在此方剂中,枳实可能起到行气消积、辅助其他药材疏通气机的作用。

7. 大枣(擘):十二枚。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乏力便溏等。擘大枣意味着将大枣掰开或捏碎,以便更好地煎出药效。在此方剂中,大枣可能起到调和药性、保护脾胃的作用。

8. 大黄:二两。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疮疡等。在此方剂中,大黄可能起到清热泻火、通便排毒的作用。

原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将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这些药材放入足够的水中(一斗二升,相当于较多的水量),然后加热煮沸,直到水量减少到大约六升。这个过程有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解。

“去滓再煎”,意味着将煮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后,再次加热浓缩。这一步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提炼药液,使其更加浓缩,药效更强。同时,也有理论认为再煎有助于药液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整体药效。

“温服一升,日三服”,则是服药的具体方法。将浓缩后的药液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一升),并且一天内分三次服用。这样的服药频率有助于维持药效在体内的稳定浓度。

至于“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这里提到了方剂的一个变体。大柴胡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大黄等药材而成的,主要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症状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便秘等。加大黄是为了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适用于兼有阳明里实证的情况。因此,如果在这个方剂中不加大黄,那么它就不再是大柴胡汤了,而是更接近小柴胡汤的原方。

总的来说,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还揭示了方剂变体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灵活选用和调整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