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蝶恋花(二)(2/2)
二程学说主流其时,其尊奉的《论语》四书自然也被天下文人奉为儒学圭臬。
彼时亦有大儒为这四部儒家着作注解,终究未能形成系统。而王棣则是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在序言中言称《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是为《四书章句集注》。
王安礼虽未能窥竟全书,但仅阅读了一小部分,心下便已似生起惊涛骇浪:“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
这样的年龄,做这样的事,让王安礼心惊不已。他有心阻止,却又觉是扼杀了某种可能,太矛盾。
原本,王安礼还想等等看,有自己看着三郎,总不能让他行差踏错,关键时刻可提点、指正一二。但上月朝中已有旨意颁下,加他为资政院学士,转知舒州。
要说起来,历任江宁知府短则二、三月,久则七、八月,独独他王安礼知江宁三年有余。这是朝廷恩旨啊,王安石故去,其遗孀、后辈仍居于江宁,朝中让王安礼久知江宁府,不正是让他可照拂兄长一脉么?
现而今,他要转知舒州,老嫂子定下了要投奔女婿蔡卞,他放心不下王棣,临走前要与他谈谈,若是能跟随一道去舒州,那是再好不过。只是,王棣幼年过继给王安石一脉,这事操作起来……于礼不符……
果然,王棣听王安礼“含糊其辞”的说起这事,婉言谢绝了叔祖的好意,言道只在江宁静心读书,好生备考今科秋闱。
王安礼不好多说,只稍稍嘱咐几句。进士科分经义和诗赋二科,在他看来,王棣是必可乡试过关的,即便是省试也无大碍。
他终究还是提及了《四书章句集注》,欲言又止的说了说,话里话外透露的意思是让王棣“低调”些。
王棣闻弦歌而知雅意,当然晓得王安礼为何而忧。不过,他倒是没想着这么早让《四书章句集注》问世,“德不配位”嘛,怎么的也得等到科试过关才拿出来。有些事情需要在一定的位置才能做,譬如想避免“靖康之耻”。
王棣的从善如流让王安礼很是欣慰,在这位“从孙”身上,年少轻狂、志得意满这些表现是没有的,如此,甚好。
七月十五这日一大早,王安礼便领着后辈去玩珠峰拜祭。
这片陵墓虽算不得王氏祖坟,却也是落了香火情。祖孙三辈十来人焚香烧纸,锄草清扫,无有喧哗嘻闹,肃穆恭谨。
这片山,王棣自是再熟悉不过的,隔了数月再来,心境有了些变化,大概是杭州之行经历了此前十余年未曾有过的遭遇,融入感愈来愈强,置身事外的念头自然越来越弱。
达叔似又苍老了几分。王安石人格魅力强大,影响了一大批人,张安达便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去世,这位老卒便结庐守陵,了此残生。王棣,算是他“苟活”的因由。
老少二人再见,言语不多,在王安石墓前练了一趟拳,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动作身法一模一样,从起手势到收势,毫无花哨华丽。
练完拳,王棣泡了壶野外山茶,陪着老人坐在藤子椅上慢慢的喝着,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了会话。
而后他起身伸了个懒腰:“练字去喽……”
老人看了一眼少年的背影,浑浊的眸子里有了一丝暖意。
三年多,这些便是老少二人相处的日常,宁静如水,温凉似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