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秋水(2/2)
赵佶撇了撇嘴,不耐烦的问:“李师师在陪谁?”
小厮心里琢磨着:“得,咱得罪不起你们,你们自个打官司去。”口中道:“在陪国子监周主簿。”
“周主簿,哪个周主簿?”
本朝沿唐制,国子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嗯,国子监主薄,正六品官员。
别看官不大,但权不小。
国子监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武学等,分设东京、南京、西京三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二百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
关键字眼是“七品以上官员子弟”,这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脉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些个官员子弟大部分人会接父辈的棒进入官场,作为老师者定必是受益良多。
是以,虽然品阶不高,但却是趋之若鹜的好差使。
“周主薄?莫非是周美成?”高俅不敢肯定。与杨戬、李邦彦相比,他勉强可算是文化圈人士,多少知晓圈子里的事。
“周邦彦么……”赵佶略微有些踌躇,不太好办啊,这厮名头不小,倒是不便“仗势欺人”,影响不好哪。皇兄总说人当低调蛰伏,少做甚至不做无把握的事,谋而后动。
梁师成道:“这周美成不是外放做了知县么,怎又回京城了?”
高俅解释道:“他早年入朝便是太学正,在国子监颇有名望,此次回转国子监任职,也算是众望所归。”
赵佶嘟囔道:“这人个性懒散,为官一般般,诗、词、文、赋却是无所不擅,受太学生尊崇倒也再正常不过。”高俅笑笑,说道“:元丰初,周邦彦到汴京,献《汴都赋》,长七千字,神宗皇帝见而异之,召其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迩英阁朗诵。赋中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多不识得,只好读其偏旁。这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的大赋,其规模也像汉赋。赋中用假设的人物‘发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对话来逐步开展对于汴都描写与颂扬,因而大获赏识。方特进为太学正,可谓是一鸣惊人。”
赵佶愕然道:“李邦直善文,欧阳永叔以其文比苏轼,居然‘读其偏旁’……”转而一想,换作是自己怕是更加不成,遂不再“贬低”李起居郎。
高俅如此卖弄,让杨戬三人颇为不快,彼此交换了个眼神,俱想:这姓高的在主子跟前见风使舵,惯会投其所好,得压住此等嚣张气焰。
赵佶乘兴而来,却终究有所顾忌,说不得便要扫兴而回了,难免面色不豫:“那周美成最善音律,据说在勾栏瓦肆大受欢迎,几成奉旨填词柳三变。想那李师师是个爱才学的,小小年纪的,少不经事,还不让周美成给勾没了魂了……”
空气中忽然飘来了浓浓的酸味。小小年纪?赵佶才是真正的小屁孩好吧,却是心智早长,竟是知道争风吃醋了。
说到才学,高俅望了望王棣,欲言又止。
他险些脱口而出的话是:“若是三郎去请,李师师必不致推辞。”但终究未说出口。
杭州月余,他对王棣可谓是佩服的无以复加。一个弱冠少年才华横溢、惊才绝艳倒也罢了,更是心性沉稳,处理突发事件从容不迫,仿似成竹在胸。若非其出谋划策、多方调度,杭州之乱局定是会蔓延加剧。事后,他数度推演思忖,不得不承认,若是换了自己统筹调派,实无法及时有效地破解乱局。沮丧之余,令他对王棣心生忌惮:这样的人,只可为友不可为敌,万一站在对立面,一定要先下手为强,且不给他丝毫反击的机会。
当然,他没想过与王棣为敌,努力的保持这一份香火情。正因如此,当感觉到对方对赵佶、杨戬等人的冷处理,他便决定静观其变。总之,少说多看,那便对了。
王棣若有所思,原本不想与赵佶有甚瓜葛,但不知怎地心念陡转,淡淡一笑,说道:“若是周美成,某倒是能与其商量商量,若是能一道欣赏李小姐的技艺,实是再好不过。”
赵佶闻言大喜:“好好好,那便拜托王三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