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141章 荀彧

第141章 荀彧(1/2)

目录

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豫州颍川郡的荀氏祖宅内,一场春雨正淅淅沥沥地敲打着青瓦。

随着第三声婴啼,侍婢们抱着襁褓中的男婴穿过雕花木廊,廊下悬挂的《尚书》竹简风铃叮咚作响,惊飞了檐角筑巢的燕子。

时任济南国相的荀绲接过儿子,见其额宽鼻隆,双目微闭却隐含锋芒,忽然想起父亲荀淑晚年批注《春秋》时的喟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遂为其取名\"荀彧\",字\"文若\",既寄寓\"文采昭着\"之愿,亦暗合\"以文载道\"之志。

颍川荀氏的荣耀可追溯至西汉御史大夫荀彘,至东汉中期已成\"士族之冠\"。

荀彧的祖父荀淑,号\"神君\",隐居朗陵时聚徒讲学,门下弟子达千人;叔父荀爽,十二岁通《春秋》,九十三日从白衣升至司空,创下东汉官场奇迹。

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荀彧三岁识千字,五岁能诵《诗经》,七岁时已能捧着祖父手批的《谷梁传》问:\"齐桓公有葵丘之会,为何孔子仍贬其'不知礼'?\"

叔父荀爽抚掌称奇,取来家藏的青铜编钟,以\"钟鸣鼎食\"之仪为他讲解\"礼崩乐坏\"的春秋大义。

永汉元年(189年),二十五岁的荀彧被举为孝廉,授守宫令,踏入洛阳朝堂。

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病入膏肓:灵帝在西园卖官鬻爵,宦官蹇硕掌禁军,外戚何进与十常侍斗得血溅宫廷。

某日退朝,荀彧路过太学,见儒生们正为党锢之祸中遇害的李膺设祭,人群中忽然有人高呼:\"陈蕃李膺,虽死犹生!\"

他袖中紧攥的《公羊传》竹简硌得掌心生疼——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士大夫的脊梁不是朝堂上的朱紫华服,而是\"宁为玉碎\"的理想主义。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荀彧敏锐察觉洛阳即将沦为炼狱。

他连夜劝说父亲荀绲:\"颍川乃四战之地,董卓豺狼,天下必乱,宜早迁宗族以避兵灾。\"

当族人犹豫是否舍弃百年祖业时,荀彧捧出祖父荀淑的遗像:\"昔祖父避党锢之祸,隐居朗陵而育八龙;今若恋栈,恐成乱世鱼肉!\"

最终,他率宗族千余人西迁冀州,身后的颍川郡,果然在次年沦为吕布与曹操混战的焦土。

在冀州邺城,袁绍以\"四世三公\"之尊礼遇荀彧,每日宴饮必请其上座。

但荀彧很快发现,袁绍幕府中\"清谈误国\"之风盛行:沮授\"迎天子\"之策被郭图以\"挟制论\"否决,田丰\"稳扎稳打\"之议遭袁绍轻慢。

某个雪夜,他与郭嘉对坐煮酒,望着帐外醉卧的士兵叹道:\"袁本初好比温室兰花,看似高贵,却经不得风雨。能在乱世中重建秩序者,必是能破局之人。\"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在东郡大营见到曹操时,后者正挥剑演练《孟德新书》中的战阵。

这位\"赘阉遗丑\"出身的军阀,甲胄上还沾着征讨黑山军的血渍,却在见到荀彧的瞬间收剑入鞘,长揖及地:\"久闻文若之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天助我也!\"

荀彧抬眼望去,见曹操目如朗星,腰间玉珏与自己的祖父遗物竟出自同一玉工——这或许是命运的隐喻:士族与军阀,即将开启一段互为表里的政治同盟。

两人相谈三日三夜,从《孙子兵法》的\"诡道十二法\",到汉末弊政的根源。

当曹操问及\"袁绍四世三公,为何文若舍之投我\"时,荀彧叩首答道:\"袁公徒效周公下士,却不知周公能吐哺握发,因能尽释前嫌、唯才是举。明公虽起微末,却有'奉天子、行屯田、抑豪强'三策,此乃王霸之基也。\"

这番话,既是对曹操的认可,更是对士族理想的下注——他要以军阀之刀,刻下士族的政治蓝图。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征徐州,留荀彧守兖州。

谁也没想到,陈宫竟联合张邈反叛,迎吕布入兖州,瞬间九十余城皆叛,唯有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孤悬。

此时荀彧手中仅有数千老弱残兵,却在接到战报的第一刻,命人将州府的金银细软尽数搬上城头,对军民大呼:\"有能守城者,尽赏!\"

更惊险的是豫州刺史郭贡的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部将主张紧闭城门,荀彧却换上朝服,单人匹马出城赴会。

郭贡帐中,刀斧手环伺,荀彧却从容展开《孙子兵法》:\"昔楚庄王围宋,申舟死而楚军退;今我鄄城虽小,却有与城俱亡之志。将军若攻,吾等必以死相拼,将军纵能破城,亦将损兵折将;若退,吾愿以粮草相赠,结为盟友。\"

郭贡盯着他腰间的青铜剑,忽然问:\"此剑莫非荀氏祖传?\"

荀彧解剑置案:\"正是祖父神君遗物。昔祖父以剑立名节,今日吾以剑明心志——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次日,郭贡大军悄然退去,留下满地未燃的火把。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流亡至安邑,袁绍集团对是否迎天子争论不休,荀彧却在曹操军帐中铺开舆图:\"明公试想,当年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归心;今日若能奉迎天子,便是握住了天下大义的剑柄。\"

曹操犹豫:\"若天子年少,权臣当如何自处?\"

荀彧叩首道:\"昔伊尹放太甲于桐宫,霍光废昌邑王,皆因社稷为重。明公但为汉之周勃,何虑后世议论?\"

迁都许昌的仪式上,荀彧扶着汉献帝的车辇,听着百姓山呼\"万岁\",忽然想起叔父荀爽临终遗训:\"士大夫者,非为一姓之臣,乃为天下之臣。\"

此刻的他,既是汉室的尚书令,也是曹操的谋主,这种双重身份,将在未来十七年里成为他命运的双刃剑。

他精心设计的\"奉天子\"战略,表面是\"匡扶汉室\",实则是为士族争取政治话语权——通过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天下名士,以尚书台为枢纽掌控选官权,构建起\"汉室为表、曹氏为里、士族为骨\"的政治结构。

在许昌的尚书台,荀彧构建了独特的人才生态系统。

他设立\"贤良方正科\",既提拔陈群、钟繇等门阀子弟,又破格任用戏志才、郭嘉等寒门士子,形成\"门阀掌枢要、寒门效实务\"的平衡格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