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卧底之爱:缅北的爱恨纠葛 > 第202章 研究中的困难

第202章 研究中的困难(2/2)

目录

数据组则陷入了两难困境。他们需要大量真实的安全攻击数据来训练AI监测系统,但没有任何机构愿意提供涉及隐私的敏感信息。组长小李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的网络安全公司,从北京的中关村到深圳的科技园,行李箱的轮子在柏油路上磨出深深的痕迹。在某公司的会议室里,对方安全总监将文件夹重重地拍在桌上:\"我们的攻击案例是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最终,团队只能通过模拟生成数据,但这些\"人工数据\"与真实场景存在巨大差异,导致AI系统频频误判。有一次,系统将保洁阿姨清洁服务器的正常操作识别为恶意入侵,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整个园区。

跨学科合作也充满挑战。当密码学专家提出用量子同态加密技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时,数学家却指出这种方法在复杂AI计算中会产生指数级的计算量膨胀。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不同领域的专家甚至拍着桌子争吵起来,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苏瑶不得不暂停会议,带着大家来到实验室楼顶透气。夜色中,城市的灯火在雾霾中若隐若现,寒风卷起衣角。她望着远方轻声说:\"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拼一幅没有图纸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来之不易。\"这时,陆琛递来一件外套,披在她肩上,两人的影子在月光下重叠。

困难如同潮水般不断涌来。有段时间,实验室的经费开始紧张,采购新设备的申请被驳回。财务报表上,红色的赤字数字格外刺眼。陆琛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关键部件,他卖掉了珍藏多年的限量版钢笔,那是他获得第一个重要奖项时的纪念品。苏瑶则四处奔走寻找合作企业,在零下十度的天气里,她踩着高跟鞋穿梭在各个写字楼之间,脚底磨出了血泡。在一次与科技巨头的洽谈中,对方提出要共享研究成果,被陆琛当场拒绝:\"我们的研究是为了守护数字世界的安全,不是商业博弈的筹码。\"回到实验室,他看着团队疲惫的身影,默默将自己的诺贝尔奖奖金转入项目账户。

无数个深夜,实验室的灯光在园区里显得格外刺眼。有人在电脑前编写代码直到睡着,键盘上还留着未完成的指令,屏幕保护程序的光点在黑暗中闪烁;有人为了验证一个猜想,连续在实验室待了72小时,饿了就啃两口冷掉的面包,包装袋在寂静中发出窸窣的声响。苏瑶心疼地看着大家,悄悄在休息室准备了咖啡机和毛毯,在墙上贴上便签:\"累了就歇一歇,这里永远有热咖啡。\"有一次,她发现实习生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实验记录,便轻轻为他盖上毛毯,却在转身时撞上了同样来查看的陆琛,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疲惫与心疼。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电闪雷鸣中,实习生小吴在整理数据时,偶然发现AI系统对量子攻击的响应速度与环境湿度存在微妙关联。这个意外发现让团队重新调整方向,他们开始研究量子态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为了收集数据,团队在实验室里搭建了人工气候室,模拟从沙漠到雨林的各种环境。经过三个月的反复实验,终于设计出一种\"环境自适应量子密钥生成器\",能够根据实时环境参数调整加密策略。当这个设备在模拟测试中成功抵御住高强度量子攻击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人甚至流下了泪水。小吴站在人群中,脸上还沾着实验时的试剂,却笑得格外灿烂。

然而,团队深知这只是漫长征途的第一步。在攻克安全难题后,他们又将面临算力瓶颈、能耗过高等新挑战。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那些失败与坚持交织的时光,早已让他们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微光。陆琛站在实验室窗前,看着远处初升的朝阳,对苏瑶说:\"科研就像攀登没有顶峰的山,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在迷雾中点亮的每一盏灯。\"窗外,晨光刺破云层,为这片未知的领域洒下希望的光芒,照亮了实验台上未干的咖啡渍,也照亮了团队成员们坚定的脸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