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山乡新篇(2/2)
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颤巍巍指向宣传栏,浑浊的眼睛里映着红圈里的字迹:“自打珍珍丫头把实验室搬来祠堂,俺们才知道晒干的金银花还能测啥‘绿原酸’含量。”他往掌心呵了口热气,粗糙的纹路里还沾着上午分拣药材时的碎屑,“老颜头更了不得,昨儿还教俺们用智能手机拍药材长势,说是要传给城里的专家看。”
颜家父女俩的带头作用像滚雪球般扩散。颜良丰把自家老宅改成“种植技术夜校”,每周三晚摇着铜铃召集村民,用算盘和草棍演示密植间距;颜珍珍则带着姑娘们把晒药材的竹匾变成画板,用天然染料在上面绘制《本草图谱》,这些作品后来被蒋红梅的印刷厂制成文创产品,远销海外。
说起颜良丰,正在晒谷场指导村民晾晒药材的人恰好直起腰。他肩头搭着的毛巾洗得发白,却整齐地别着颜珍珍从广交会带回来的微型电子测温仪。
“王大爷,这茬枸杞得晒够三个日头,”他举起手里的便携式检测仪,液晶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映着老人眯起的眼睛,“您瞧,含水率超过12就得挪进烘房,别像去年似的捂出霉点。”
“要得!”老人一个劲儿点头,“放心,我好好看着!”
老人看着姑娘笔下逐渐成型的博物馆,忽然从兜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粒保存完好的野菊花种子:“珍珍丫头,等博物馆盖好了,把这粒种子放进去吧。它跟着俺们熬过饥荒,现在又要跟着你们去见世面,可是咱茂村的‘老功臣’呢!”
远处,李明辉和支农队的医生们正背着药箱走向药材田,白大褂在夕阳下泛着暖光。颜珍珍接过种子,转头看见父亲正和周医生比划着知青点旧址的改造方案,他挽起的裤腿上还沾着新翻的泥土。
暮色中的晒谷场渐渐热闹起来。颜良丰被几个年轻人围着,教他们如何用无人机测绘药材田;颜珍珍则蹲在老人身边,用铅笔在宣传栏背面画着药材博物馆的草图:“这里放老药锄,这里做电子沙盘,还得留一面墙,挂满乡亲们和药材的故事。”
暮色降临时,颜珍珍带李明辉爬上后山。曾经的乱石岗已变成梯田式药园,每个畦垄都种着不同品种的菊花。她指着山脚下的厂房:“那是新盖的提炼车间,蒋姐说香港的化妆品公司想拿我们的菊花精油做原料。”
山风掀起她的头绳,野菊花散落在肩头,与李明辉白大褂上的菊形发卡遥相呼应。“看!“她忽然指向星空,银河清晰可见,“茂村的夜空,和以前一样的干净。”
李明辉望着她被月光照亮的侧脸,想起白天在标本馆看到的旧物:生锈的药锄、缺角的搪瓷缸,还有压在玻璃下的泛黄信纸——那是蒋红梅当年未寄出的知青日记,字里行间写满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下山路上,远处的烘房透出暖黄的灯光,新收的野菊正在传送带上翻转。李明辉踩过满地月光,听见自己的皮鞋与颜珍珍的布鞋在石板路上敲出和谐的节奏。
某个瞬间,他忽然分不清这是十几年前的梦境,还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但有一点确凿无疑:当传统医药遇上新时代的火种,茂村的每一粒土壤里,都在孕育着比野菊更蓬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