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剑来:桃花客 > 第九十三章 守望

第九十三章 守望(2/2)

目录

“这是青童天君座下灯官的留笔。”陆芝的断剑悬在断碑上方,碎瓷米粒映出碑后隐藏的石阶,“三千年前沿街每盏灯笼下,都坐着持卷的守灯人。”她忽然望向山脚下的村落,袅袅炊烟里竟混着几缕妖异的青焰。

刘羡阳的绣春刀磕在石栏上,溅起火星:“老陆,你家天君的守灯人该不会转行烤红薯了吧?”他抽了抽鼻子,忽然指着巷口石磨旁的老匠人,“嘿,那老头补碗的手艺,比裴钱画符还工整。”

李宝瓶勒住白马,宝瓶金芒掠过古巷,在青石板上投出层层叠叠的灯影:“陈平安,山水印谱显示落坡山地脉里埋着七十二盏青铜灯台,如今只剩西街槐树下的‘长明盏’还亮着。”她望着老匠人脚边的竹筐,里面堆满碎成齑粉的瓷灯,“这些年村民总说夜里有‘灯鬼’偷油,可油灯明明是被人用剑穗挑碎的。”

陈平安踏剑落地,碎瓷微光在掌心聚成灯形,映得老匠人修补的瓷灯突然亮起。老人抬头,浑浊的眼睛里映着剑尖红绳:“客官可是来取灯的?”他抖开围裙,露出里面藏着的半卷《灯经》,封皮上“守灯”二字与断碑如出一辙,“自打三年前山神庙的灯灭了,夜里就再没人敢走西街。”

“老伯,您补的灯为何总缺个灯舌?”宁姚的正阳剑轻轻点在瓷灯缺口,剑穗红绳突然自发缠绕灯座,“是有人故意毁去灯芯卡槽?”

老匠人手指一颤,从怀里掏出半截断剑,剑鞘上刻着歪扭的灯纹:“三十年前山匪劫村,我爹用这剑砍断十七盏贼人的火把,剑鞘却被烧出缺口。”他望向远处的山神庙废墟,“后来每回补灯,灯舌总会自己碎成齑粉,就像……就像被人抽走了灯魂。”

刘羡阳突然踢开脚边的碎瓷,刀风卷着《灯经》翻到最后一页,露出泛黄的星图:“小平安,这图上的七十二盏灯,对应着落坡山七十二处地脉眼。”他刀背敲了敲老匠人手中的断剑,“老头,你这剑鞘上的灯纹,和青童天君神窍残片的纹路一模一样。”

话音未落,山神庙废墟突然腾起青焰,十七道黑影拎着缺了灯舌的铜灯扑来。陆芝的断剑化作青虹绕村三匝,碎瓷米粒组成灯阵悬在半空,将黑影困在光网之中。陈平安看清黑影面容,竟是三十年前被山贼屠戮的村民神魂,却被人用尸气炼成了灯奴。

“是周密的手笔。”陈平安指尖抚过《灯经》残页,发现每盏熄灭的灯台旁都画着龟甲纹路,“他想抽走落坡山的灯魂,用来祭炼神道权柄。”他转身望向老匠人,后者正握着断剑浑身发抖,剑鞘缺口处溢出的微光,竟在修补那些残破的灯奴神魂。

“爹?”某个灯奴突然发出哽咽,神魂轮廓渐渐清晰,竟是老匠人已故的儿子,“您还在补灯……”

老匠人老泪纵横,断剑突然自行出鞘,剑光如豆却照亮整个西街:“狗剩啊,你娘临终前让我守着村里的灯,说灯亮着,魂就不会散……”他踉跄着将断剑插入山神庙遗址的灯台,剑鞘上的灯纹与台座符文共鸣,七十二盏青铜灯台在暮色中次第亮起。

李宝瓶的宝瓶金芒注入地脉,灯台里涌出的不是灯油,而是村民们世代相传的守灯愿力。陆芝的剑穗轻轻晃动,碎瓷米粒飞进每盏灯台,将尸气凝成的缺角补成完整的灯舌:“青童天君当年布下灯阵时,早把‘守灯人’的本命瓷埋进了地脉。”她望着老匠人手中的断剑,“这剑不是兵器,是灯芯。”

山神庙废墟的青焰渐渐熄灭,灯奴神魂化作光点融入灯台,老匠人的儿子神魂最后凝出个笑容:“爹,灯舌补上了,我看见娘在灶台前熬灯油……”

刘羡阳忽然踢了踢地上的《灯经》:“老陆,你家天君的灯阵怎么和剑气长城的城头灯一个路数?”他刀指山巅,那里不知何时浮现出一座微型长城,城砖上刻着落坡村每盏灯的模样,“敢情青童天君早和齐先生串通好了,用灯火串起人间?”

陈平安望着重新亮起的七十二盏灯,碎瓷微光在掌心凝成老匠人补灯的剪影:“齐先生说过,人间最亮的灯,从来不是青铜灯台上的火,是守灯人眼里的光。”他转身握住老匠人粗糙的手,将碎瓷贴在断剑剑鞘,“老伯,您补了三十年的灯,其实一直在等这把剑认主。”

老匠人颤抖着抚摸剑鞘,缺口处突然长出新的灯纹,正是他当年为儿子刻的平安符形状。山风掠过古巷,每盏灯台的灯舌都在轻轻摇晃,映得青石板上的“守灯”二字愈发清晰。宁姚的正阳剑忽然轻鸣,剑穗红绳上的碎瓷米粒,正将落坡山的灯魂编织进金甲洲的光网。

“隐官大人,”老匠人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烤得金黄的灯盏形状面饼,“尝尝?我家灯油是用槐花蜜熬的,比山下镇子的糖葫芦还甜。”

刘羡阳立刻伸手夺过:“老头你早该拿出来!”咬了口突然愣住,饼皮上的焦痕竟天然形成“传”字,“嘿,小平安,这饼子比裴钱的画符还灵验,吃了能传灯?”

陈平安轻笑,看着老匠人开始修补最后一盏残灯,断剑就插在灯台旁,剑穗红绳随着老人的动作轻轻摆动。落坡山的夜色里,七十二盏灯连成一片光海,与流霞洲的七星灯、金甲洲的光网遥相辉映,每盏灯下都有或老或少的身影,捧着瓷灯、握着断剑,守着人间最微小却最顽固的光明。

山巅的微型剑气长城突然落下一块城砖,飘到少年匠人手中化作木剑。那是老匠人刚满十岁的孙子,正举着木剑追逐灯影,在地上画出歪歪扭扭的灯盏。陆芝的剑穗掠过孩子头顶,碎瓷米粒悄悄融入木剑,如同当年青童天君将神窍残片埋入地脉,如同齐静春在骊珠洞天种下第一棵桃树。

“陈平安,”宁姚望着渐深的夜色,正阳剑上的碎瓷映着万家灯火,“你说落坡山的守灯人,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剑修?”

他点头,指尖划过剑柄红绳:“持剑守灯,握灯传火,本就是同一件事。”远处传来老匠人教导孙子补灯的声音,混着面饼的焦香和灯油的甜腻,在落坡山的夜色里织成最温暖的茧——那是人间用千年时光、万代心血,为所有怕黑的魂灵,织就的永不熄灭的灯芯。

当第一颗星辰亮起时,陈平安看见山神庙遗址的断碑上,不知何时多了行新刻的小字:“灯灭时补灯,灯亮时守灯,人间灯火,原是守灯人自己的眼睛。”他忽然想起老猎户腰间的断剑、蜀中暑灯台上的“守”字,原来青童天君留下的最贵重的神窍,从来不是碎瓷里的星图,而是让每个凡人都能成为守灯人的愿力。

落坡山的灯海深处,周密的身影一闪而逝,手中龟甲上的血纹在灯火中滋滋作响。他望着老匠人孙子手中渐亮的木剑,忽然听见冰层下传来千万声剑鸣——那是所有接过灯火的人,在黑暗里亮起的第一缕剑光,比任何神道权柄都要明亮,比任何尸气阴邪都要炽热。

“周密,你看漏了。”陈平安踏剑升空,碎瓷光网在落坡山展开,每盏灯都是网眼,每个守灯人都是节点,“人间的灯火,从来不是靠神窍点亮的。”他望向老匠人修补的灯盏,灯舌上跳动的小火苗,分明是老人掌心的温度,“是靠每个愿意伸手护着这点光的人,一口一口吹出来的。”

山风掠过,七十二盏灯同时明灭,如同千万人在同一声呼吸。刘羡阳嚼着灯形面饼,忽然指着山脚下:“小平安,你瞧那孩子画的灯,怎么和你碎瓷里的星图一个样?”

陈平安望去,少年匠人正趴在青石板上,用灯油画出歪扭的星图,中心是个大大的“守”字。陆芝的剑穗轻轻晃动,碎瓷米粒拼出“灯传”二字,随着夜风飘向更远的山村,就像当年齐静春的桃花,就像青童天君的碎瓷,就像每个握剑守灯的人,把光和热,永远传给下一个伸手的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