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江东柱石:周瑜、鲁肃、吕蒙列传(2/2)
鲁肃葬于吴郡之日,诸葛亮遣使吊唁,祭文中称其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合纵连横,保江东无虞\"。黄龙元年(229 年),孙权登坛称帝,望着坛下群臣,忽然想起鲁肃当年的榻上定策:\"昔鲁子敬尝言 ' 鼎足江东,建号帝王 ',今日终成现实,惜乎子敬不及见也。\" 言罢,命人将鲁肃的吴钩陈列于宗庙,永享祭祀。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十五岁的吕蒙躲在郑长家的柴堆里,手中钢刀仍沾着官吏的血迹。此前因受辱斩杀傲慢的职吏,正被官府追捕。姐夫邓当的旧部袁雄找到他,又气又叹:\"竖子胆大包天,杀人偿命,知道吗?\" 吕蒙昂然抬头:\"贫贱难居,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与其老死田间,不如拼得富贵。\" 袁雄无奈,带他自首。孙策召见时,见少年虽满脸稚气,眼中却有不屈之火,大笑道:\"壮哉!此等胆识,正合我意。\" 遂留他在身边,从此吕蒙带甲执殳,开启了戎马生涯。
建安十三年(208 年),征黄祖之战,吕蒙率前锋突阵。陈就的水军严阵以待,船弩齐发,箭矢如雨。吕蒙毫无惧色,驾着快船冲至敌船,手起刀落,斩下陈就首级,悬于船头。黄祖在城上见状,肝胆俱裂,弃城而逃,被追兵生擒。孙权举着陈就的头颅,对诸将说:\"破祖首功,当属牛渚少年!\" 遂拜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此时的吕蒙,虽勇猛过人,却仍只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尚未展露谋略之才。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吕蒙称病返回建业,在孙权内殿密议。他展开地图,指着荆州防线:\"关羽攻樊城,必留重兵守公安、南郡。某素与羽有隙,今伪称治病,羽必撤备,主公可遣精兵伏于商船,着白衣摇橹,作商贾模样,昼夜兼行,必能瞒过烽火台。\" 孙权抚掌称善:\"子明此计,真如当年韩信暗度陈仓,妙哉!\"
寻阳江面,月光如水,吕蒙的 \"商船\" 缓缓逼近关羽的烽火台。水手皆着白衣,摇橹声轻如商队夜行,烽火台守军刚要盘问,便被早已埋伏的精兵捆缚。吕蒙从舱中走出,解下披风,露出铠甲:\"吾乃江东吕将军,奉命取荆州,降者免死。\" 遂长驱直入南郡,严令军中不得扰民。有汝南同乡取百姓斗笠覆官铠,吕蒙含泪道:\"吾知汝惜铠,然军令如山,不可因私废公。\" 遂斩之,全军震栗,从此纪律严明,道不拾遗。
关羽败走麦城,派使者探听家属安危。吕蒙却让使者遍访城中,见百姓安居乐业,病者得医,饥者得食,家属皆获厚待。使者归后,关羽士卒私相转告,皆无战心,纷纷溃散。孙权听闻,叹道:\"子明不独善用武力,更善攻心,此乃孙武所谓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的最高境界。\"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吕蒙的病榻前,孙权屏退左右,亲手喂药。吕蒙勉强一笑,声音微弱:\"蒙少时不知学,幸得陛下劝学,今略通经史,方知为将者需文武双全。破羽之后,江东已全据长江,陛下当早定中原,勿以蒙为念。\" 望着帐外的月光,想起鲁肃临终前的托付,想起周瑜赤壁的雄姿,忽然抓住孙权的手:\"蒙一生征战,唯愿江东强盛,百姓安居......\" 话未说完,闭目长逝,年四十二。
孙权悲痛欲绝,见吕蒙遗命 \"所得金宝尽还府库,丧事务约\",更感泣不止。后来与陆逊论及吕蒙,孙权叹道:\"子明少时轻果妄杀,及长,经吾劝学,竟能熟读兵书,筹略奇至。谲郝普、禽关羽,非徒武将,实乃国士也!\" 命人将吕蒙的令箭与周瑜的羽扇、鲁肃的吴钩一同陈列于江东武库,永示后人。
周瑜如烈火,赤壁之战燃尽曹军锋芒,奠定三分根基。他少年得志,与孙策共创江东基业,赤壁一役,羽扇轻摇间便令强敌灰飞烟灭,其雄烈胆略,世所罕见。鲁肃如深潭,榻上定策,为东吴制定长远战略,联刘抗曹,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维系孙刘同盟,其深谋远虑,无人能及。吕蒙如利刃,早年勇猛过人,后经劝学,谋略大增,白衣渡江之计,尽显攻心之术,其智勇双全,堪称国士。
三人虽性格迥异,却相辅相成:周瑜开其端,以武力奠定江东基础;鲁肃稳其势,以谋略维系同盟,拓展疆域;吕蒙收其功,以智勇双全完成对荆州的掌控。正如孙权所言:\"公瑾雄烈,子敬明於事势,子明筹略奇至。\" 他们共同撑起东吴的半壁江山,在汉末乱世中,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
当历史的烟云散去,周瑜的羽扇、鲁肃的吴钩、吕蒙的令箭依然在史书中闪耀。他们不仅是冲锋陷阵的勇将,更是能在迷雾中定策、于绝境中求生的战略大师。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荣辱,成为东吴霸业最璀璨的注脚,如同赤壁的江风、陆口的月光、南郡的灯火,历经千年,依然在历史的长空中闪耀,诉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