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江东虎臣:十二将星的血色传奇(2/2)
孙权亲临其葬,见陈武幼子陈修年仅十九,遂收于宫中抚养。陈修成年后,治军如父,所率部曲无一流失。临终前,他对部下说:\"父亲为国家死,我亦当为国家生。\" 其弟陈表,后来亦成为东吴名将,时人谓 \"陈氏一门,满门忠烈\"。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年),孙策入会稽,途经高迁亭。忽闻山后喊杀声起,只见一壮汉手提两具首级奔来,大声喝道:\"某董袭,斩山贼黄龙罗、周勃,愿为将军前驱!\" 孙策见其八尺身躯,肌肉虬结,大喜过望,遂署门下贼曹。
建安十三年(208 年),讨黄祖之战,黄祖以蒙冲巨舰封锁沔口,铁链系石为碇,楼上千弩齐发。董袭率敢死队乘大船突入,手持利斧砍断铁链,江水倒灌,蒙冲横流。他的左臂被弩箭射穿,却咬着牙继续挥斧,直至两条铁链皆断,回头对孙策笑道:\"贼舰已动,主公可进兵矣!\"
建安十八年(213 年),董袭督五楼船守濡须口。深夜暴风骤起,楼船即将倾覆,左右劝他转移,他按剑怒喝:\"受将军任,在此备贼,敢言退者斩!\" 船破时,他抱定桅杆,随船沉入江底。遗体漂至岸边,犹保持握剑姿势,孙权改服临殡,亲自扶灵:\"元代死节,重于泰山,孤当以国士葬之。\"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 年),巴郡临江的官道上,少年甘宁身挂铜铃,率百余名轻侠少年拦住商队:\"某不为难诸位,留下财货,保你们平安。\" 江湖人称 \"锦铃贼\",铃响之处,商贾皆避。二十年后,他在孙权帐下解衣露背,遍体刺青闪烁,坦言往事:\"某曾为盗匪,今愿洗心革面,为将军踏平天下。\"
献取黄祖之策时,张昭质疑:\"兴霸浮躁,恐误大事。\" 他按剑而起:\"国家以萧何任君,君却畏首畏尾,何面目面对先主?\" 孙权急忙举酒相属:\"兴霸此计,孤当亲为执盏,张长史勿疑。\" 此后破黄祖、收夷陵,甘宁的锦铃,终成敌军的催命符。
建安二十年(215 年),逍遥津北,孙权陷入重围。甘宁引弓射敌,见鼓吹手因恐惧停鼓,厉声大喝:\"鼓声为何不响?贼军敢笑我江东无勇士乎?\" 亲自擂鼓,咚咚声中,将士们闻声复战。战后孙权抚其背:\"兴霸之勇,不输当年程公,孤愿与卿共饮此杯。\"
其厨下儿曾得罪他,投奔吕蒙。吕蒙母求情,他立誓不杀,却在转身时一箭穿心:\"某许吕将军不杀,然军法不可废。\" 后与吕蒙和解,二人共饮,他流涕道:\"某性如烈火,多亏仲谋包容。\" 吕蒙笑叹:\"兴霸真性情,乃大丈夫也。\"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年),江夏之战,凌统驾船突入右江,手刃黄祖部将张硕,鲜血溅在父亲凌操的旧甲上。他跪在船头,对着江水喃喃:\"父亲,十六年了,今日终于为你报仇。\" 孙权得知,抚其背长叹:\"公绩年少,便有此勇,凌公泉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建安二十年(215 年),合肥之战,凌统率三百亲卫护权突围。部下死尽,他身负重伤,仍杀数十人,直至桥断,潜水而回。孙权见他浑身是血,泣道:\"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遂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凌统病卒前,将平日节省的俸禄全部分给士卒家属,自己床前只有一卷《孝经》和父亲的旧甲。孙权知其家贫,命人将其二子凌烈、凌封收养于宫中,亲自教他们读书射箭:\"此乃凌公绩之子,孤当视如己出。\" 凌烈成年后,孙权指着他对群臣说:\"此子背影,竟与公绩无二。\"
汉献帝建安八年(203 年),柴桑城头,徐盛望着黄射的数千军,对身边二百士卒说:\"贼众我寡,唯有死战,方可求生。\" 他命人在城头遍插旌旗,自己坐在城楼饮酒,黄射疑有伏兵,不敢近城。待敌稍懈,突然开门突击,斩首千余,黄射大败而逃,从此不敢犯境。
孙权闻报,赞道:\"文向之勇,可当万夫,孤得此将,何愁江防?\" 遂拜其为校尉,镇芜湖。
黄武元年(222 年),魏文帝曹丕临江,徐盛于建业城外筑围,设假楼,江中置浮船。诸将笑其徒劳:\"此等虚张声势,岂能退敌?\" 他却坚持:\"敌若见我军势盛,必不敢轻渡。\" 曹丕至广陵,见 \"城墙\" 绵延数百里,正值江水盛涨,果然叹道:\"江东有备,不可图也。\" 遂退军。
诸将拜服,徐盛却道:\"兵者,诡道也。当年周郎赤壁,不也虚虚实实?\" 晚年镇守庐江,他教百姓屯田、练兵,郡中丰足,魏人不敢犯。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阳羡酒肆,潘璋拍着桌子大喊:\"记在账上,异日富贵,百倍还之!\" 孙权为阳羡长,奇其胆色,使召募得百余人。他率这群乌合之众讨山贼,每战必身先士卒,山贼闻其名,皆望风而逃。
合肥之战,宋谦、徐盛败走,潘璋断后,横刀斩逃兵二人,大喝:\"退后者,如此!\" 众皆还战,孙权壮之,拜偏将军。他却笑道:\"某不懂兵法,只知后退者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临沮夹石,潘璋率军堵住关羽退路。他的部下司马马忠生擒关羽父子,孙权大喜,封溧阳侯,赐良田美宅。然其性奢泰,晚年竟僣用御物,甚至杀富吏夺财。监司弹劾,孙权却道:\"文珪虽不法,然破敌之功不可没,且容他一次。\"
嘉禾三年(234 年),潘璋卒,其子潘平因横行不法被徙会稽。时人叹道:\"潘将军战如虎,子却如鼠,天道轮回,何其不公?\" 孙权念其旧功,仍赐其家宅田产,谓左右:\"功是功,过是过,不可混为一谈。\"
孙亮建兴元年(252 年),东兴战场,大雪纷飞,魏将在营中置酒高会。丁奉率三千人解铠着胄,持短兵突进,敌笑其轻装,不加防备。他望着漫天飞雪,对部下说:\"今日雪天,敌必懈,取封侯赏,正在此时!\" 短兵相接,魏军大乱,他亲手斩将夺旗,东兴大堤上,血流融雪,红白相间。
战后,孙亮拜其为灭寇将军,赞道:\"丁将军年逾六十,犹能冲锋,真吾朝之廉颇也。\"
孙休永安元年(258 年),孙綝专权,丁奉与张布密议:\"此贼不除,社稷危矣。\" 布曰:\"将军有何良策?\" 奉曰:\"可因腊会,以陛下兵诛之。\" 席间,丁奉目示左右,当场斩杀孙綝,威震朝野。孙休握住他的手:\"将军救孤于危难,孤当永记此恩。\"
宝鼎三年(268 年),丁奉卒,临终前望着建业宫城:\"某追随三主,见江东兴盛,今去矣,望陛下励精图治......\" 他的铠甲,被供奉于吴太庙,直至晋军入建业,仍闪耀着最后的血色光芒。
此十二将者,或起于微末如潘璋赊酒起兵,或出身游侠如甘宁锦铃岁月,然皆以忠勇为剑,以谋略为盾,在江东这片血色江天中,刻下永不褪色的传奇。程普三朝元老,历战而弥坚;黄盖铁面无私,刚柔并济;韩当弓马无双,却遭子嗣之痛;蒋钦守约清廉,尽显国士之风;周泰遍体鳞伤,护主以命;陈武折戟合肥,忠烈传家;董袭沉舟殉国,死得其所;甘宁逆袭成将,恩怨分明;凌统忠孝两全,死而后已;徐盛料敌机先,江防柱石;潘璋亦正亦邪,功过留名;丁奉老而弥辣,终成绝响。
他们是孙氏政权最锋利的爪牙,亦是江东百姓最坚实的壁垒。孙权能保据东南,非独长江之险,更在这批虎臣的生死相托。潘璋虽有贪暴,权能忘过记功;韩综虽叛,众仍念韩当旧勋,此等君臣相惜,方成就 \"生子当如孙仲谋\" 的霸业。当长江水依旧东流,十二将星的故事,仍在金陵城头,随着晚风,代代相传。他们的铠甲虽已锈蚀,他们的故事却如江涛,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