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论道阳台(2/2)
“哦?原来是全真南宗紫阳一脉的道友,快里面请,童儿,上茶。”
宋之谦一听,原是名门之后,眼睛一亮,连称呼都从“道长”变成了“道友”,笑容也都热情了不少。
虽然上清派是归纳到正一道去,和全真道貌似不是一个路子。
但是道派发展至今,大家其实都有互相借鉴融合的地方。
而且本朝以来,道派的势力愈发微弱,正是大家伙儿摒弃门户之见的时候。
只要确定对方不是那种招摇撞骗之辈,而是真正的有道之士,宋之谦都会以礼相待。
目光在太渊年轻的面容上停留片刻:“贫道观太渊道友眉宇间清气萦绕,怕是还未至而立之年吧?如此年纪便执掌崇道观一脉,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宋方丈见笑了。”太渊语气平和,却不着痕迹地移开了话题。
宋之谦见太渊不欲多谈这方面的事情,心里顿时明了些事情。
一般来说,一观之主交替,要么是上一辈自动退下来静修,要么是上一辈年老去世,才有徒弟接任。
看这位太渊道长的样子,应当是后者无疑。
于是捋须笑道:“太渊道友何必如此见外?你我同为三清门下,唤我一声道兄便是。“
“好。”太渊并不拘泥。
茶过三巡。
宋之谦正了正莲花冠:“不知太渊道友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互相探讨,论道谈玄。”太渊认真地说道。
“论道??”宋之谦扶着胡须,思索一会儿便同意了。
“好!正好贫道近日对《参同契》有些疑惑,还望太渊道友不吝赐教。“
“宋道兄,请。”
修道之士闭门造车只会故步自封,而论道可以让双方的智慧碰撞,理念碰撞,思维碰撞。
就像后世学习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的,为什么喜欢搞辩论赛?
只有通过这种激烈的辩论,才能让自己平日里的所学最大程度地融入自身。
看似是口舌之争,实则是智慧的交锋。
果然,在论道过程中,太渊发现了阳台宫的传承有着浓厚的司马承祯的色彩。
上清派所奉持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道教教义与医学相柔合的养生、修真古籍,以七言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诸神。
更推广至全身八景神及二十四真之形象与作用,恒诵经典中神名及存思诸神形象,可以使脏腑安和,却老延年。
其修炼内容有胎息,固精炼炁,符录诸术等。
但主要内容还是以存思、存神为主要内容,即以精思凝想守护己身之神,和存思与符录并重的合二为一的修持方法。
而在宋之谦的口中,他的修行重心在于如何处理炼神与炼形这两者间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以炼形为主的上清派才能是道教正统,只有炼形的方术才是真正可以得道的方法。
而炼神虽然也有其意义,但只能是作为炼形的补充,仅仅依靠炼神不可能得道。
在不断地探讨中,日头渐渐偏西。
暮色渐染窗棂,静室内的沉香却愈燃愈烈。
“妙啊!太渊道友这番'形神俱妙'的见解,当真点醒梦中人!“
“宋道兄对《天隐子》的批注才是真知灼见。”
“太渊道友,今日一论,还未尽兴,你我明日继续。”
宋之谦虽然已经是中年,但他此时的模样充满了激情斗志,哪有半分中年人的样子。
“固所愿也。”
太渊应道。